高龄空巢残疾失能失独等特殊群体老年人心理关爱问题浅析

2021-02-14 20:23:17  来源:
分享到:
    高龄、空巢、残疾、失能、失独等特殊群体老年人的心理问题不容小觑。他们生活在社会边缘,他们无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因而引起精神、心理方面的诸多变化,变得敏感、激动。
 
  本文是笔者根据多年从事老龄调研工作的了解和所见所闻,以青岛市为例,现对高龄、空巢、残疾、失能、失独等特殊群体老年人心理关爱问题进行分析,为更好地开展老龄心理研究和老年心理关爱服务。
 
一、老年人基本状况
 
  根据最新数据统计,截止20012年底,青岛市60岁及以上户籍人口达到138.8万人,占总人口数的18%。其中,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为22.17万人,占总人口的2.88%,占老年人口的16%。近年抽样调查数据显示,青岛市城镇空巢老人家庭的比例高达66%,农村空巢老人家庭的比例更高,达到70%以上,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9.7%和56.1%。空巢老人中70-79岁的居多,约占42%,80岁及以上的占24%,高龄老人空巢化现象突出。“十二五”期间,青岛市老年人口进入快速增长期,呈现出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程度高、高龄化突出、空巢化显著、农村问题加剧等特点。①
 
二、特殊群体老年人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1.孤独感。孤独感是一种封闭心理的反映,是一种主观的社交孤立状态。老年人退休以后特别是高龄、空巢、残疾、失能、失独老人离开了原来工作几十年的单位和同事,加上现在的离退休人员实行社区管理,越来越难于融入新的群体,孤独感不断增强。
 
  2.自卑感。自卑感的产生,往往并非认识上的不同,而是感觉上的差异。其根源就是老年人不喜欢用现实的标准或尺度来衡量自己,而相信或假定自己应该达到某种标准或尺度。如“我应该像某人一样”、“我应该和年轻时一样”等。这种追求大多脱离实际,只会滋生更多的烦恼和自卑,使自己更加抑郁和自责。
 
  3.焦虑感。焦虑感通常的表现形式类型有:恐怖症、惊恐发作、广泛性焦虑障碍、强迫症、身体障碍和疑虑症、情感爆发、创伤后应激障碍。每个人都会在某些时候有这种感受。焦虑是正常的,所以与其徒劳地去尝试避免,去寻找一个“治疗”方法,不如把精力放在学习如何减少它的不良后果上,这就需要有他人的帮助,特别是专业人士的介入。
 
  4.抑郁感。抑郁感是指老年人自身感觉处于低落状态,其心境抑郁、悲观厌世以及忧心忡忡,不与人交往。轻者兴趣索然、无心治事,没精打彩,进而愁容满面,双目含泪,自觉生不如死、愧不如人。严重者有忧愁的暴发。即由于找不到摆脱难以忍受的忧愁的出路,开始辗转不安,自觉一切绝望,并可突然出现自杀意念及行为。
 
  5.绝望感。绝望感是“希望断绝,毫无希望”,它的主要特征就是对意义中心的离弃,从而呈现出世界的无意义化。所以,绝望是对生存意义虚无的精神态度,对世界不抱任何希望的心理体验。发展的结果容易出现自杀倾向。
 
  ……
三、特殊群体老年人心理问题主要原因分析
 
  1.社会发展的原因。近些年各地房地产行业的高速发展,在改善住房的条件下,使更多的人有了自己的住房,也为老人和子女提供了相对独立的生活空间,几代人同居一室的情况几乎绝迹,空巢老人迅速增加。
 
  2.计划生育的原因。由于计划生育推行一孩化,独生子女户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普遍存在,年轻一代在疾病、意外、交通事故等致残、致死,造成一些失独家庭,给一般家庭带来致命的打击,导致失独家庭的的产生和失独家庭生活难以为继。
 
  3.教育发展的原因。教育发展的直接结果就是更多的年轻人享受到了高等教育,这些年轻人毕业后到远离父母、远离家乡的地方就业工作、生活,年轻人离开家庭的距离与才能学识成正相关关系,即受教育程度和能力跟离家的半径成正比,导致空巢家庭逐渐增多,很多中年家庭就开始空巢。
 
  4.家庭侵权的原因。根据近年来对老年人侵权案件、信访案件的统计调查显示,家庭内部侵权非常严重(见信访工作动态统计表),家庭内部亲属之间的侵权最伤害老年人的心,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会直接导致严重的恶果。
 
青岛市2012年老龄信访工作动态统计表
 
赡养纠纷
继承纠纷
婚姻家庭纠纷
房地产纠纷
物权纠纷
合同纠纷
消费维权纠纷
交通事故纠纷
人生伤害纠纷
劳动争议纠纷
优待政策纠纷
其他纠纷
99
119
115
118
41
63
7
2
2
58
136
63
 
  5.疾病伤残的原因。由于老年人身体原因,患有疾病或者伤残,行动不便,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或者完全不能自理,需要人照顾,病痛的折磨和生活的无助,对子女的痛爱和怜悯,恢复能力的不确定性都将导致老年人心情颓废、意志消沉、生活希望破灭。
 
  ……
 
四、特殊群体老年人心理问题的干预
 
  1.对心理问题严重的老年人进行专业心理干预。对高龄、空巢、残疾、失能、失独等特殊群体老年人中心理问题严重的要及时筛选,早发现、早干预,通过专业人员的努力,改善甚至逆转老年精神类疾病的发病进程。
 
  2.对家庭养老参照机构养老给予补贴。我们国家养老模式是: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国家建设规模宏大的养老机构把养老问题完全包下来是不可能的,不仅要投入巨额资金,还要选择稀缺的不可再生的土地资源,更要后续投入精力和财力进行管理。把老年人分散到家,让老年人的子女担任工作人员,既解决了就业压力,减轻了政府建设难度,更利于照顾老人,提高老年人生命生活质量。
 
  3.对能自理的老年人开展互助养老。有自理能力的老年人不能长期蜗居家中,要走出来,走出家庭,走进社区,走入社会。根据爱好,就近自发组成互助养老点,共同的爱好、相近的邻里,经常聚集,谈得来、玩得畅,对身心健康非常有益,同时政府适当给予一点水电费补贴,通过青岛的试点工作显示,社会反响效果很好。
 
  4.对出门不便的老年人开展“六送活动”。行动受限的老年人,上下楼、出门不是很方便,政府可以开展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为居家老年人上门服务。青岛市市南区对独居、困难、空巢老人开展的“送奶、送报、送家政、送保险、送午餐、送爱心”六送服务,解决了许多老年人的一些心理以及精神问题。
 
  5.对常年不能出门的开展“爱心陪伴空巢老人”活动。通过在社会上招募爱心志愿者与有精神需求的老年人结对子,可以一一对应,也可以多一对应,常年到老年人家中拉家常、讲故事、沟通信息,讲述社会上的新人新事。为爱心志愿者提供服务平台,为孤寂的老年人送去温暖。
 
  6.政府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开展“敬老文明号”、“老年人相亲活动”、“老年人才招聘”、“老年人志愿服务活动”等活动。通过街道、社区居委会在所辖区域开展老年人喜闻乐见的活动,如:举办邻里节、广场乐、爱心敲门、组织文体团体等,让老年人走出来、进社区,敞开门、活跃开,通过示范、互动,活跃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7.开展老年维权活动。通过公安、法院、司法、老龄等部门开展联合维权活动,用法律兜底解除老年人的后顾之忧。青岛市先后成立了“青岛市老年维权联络中心”、“青岛市老年维权中心”、“青岛市老年维权岗”、“青岛市老年维权调解中心”,开通了24小时“老年维权热线”,开展法官、律师进社区活动,通过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让子女们知道赡养老人是法定义务不能推诿,虐待老人违法将受到惩罚,让老年人感觉到有坚强的依靠力量和后盾。
 
  8.建立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政府转发了《关于建立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的意见(试行)》,成为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有益补充和完善,设立了长期护理、医疗专护和居家护理三种模式,重点解决了失能老年人的医疗护理问题,已有近万名老年人受益。青岛的尝试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9.对失独家庭出台专项政策。独生子女家庭是响应国家号召、推行计划生育的产物,失独家庭的困难理应政府解决。民政部部长李国立表示,下一步研究失独家庭养老问题时,有望参照“三无”老人标准,解决他们的问题。“三无”老人的概念就是没有劳动能力、没有生活来源,特别是没有法定义务赡养人。民政部的基本目标是,“三无”老人、农村的“五保”老人是政府来供养的,采取分散与集中的方式来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
 
  多年的实践证明:通过政府的倡导,养老投入的加大,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中国梦的实现,社会敬老爱老助老之风会越来越盛,特殊群体老年人在物质得到保证的基础上,精神层面的心理问题会得到越来越多仁人志士的关注和帮助,对特殊群体老年人的关爱会越来越多,这些老年人将来的生活将充满阳光,越来越美好!(此文荣获“第六届全国老年心理关爱研讨会”二等奖)
 
(责编: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