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绘老唐山激活城市百年记忆

2022-06-01 10:17:49  来源:唐山劳动日报
分享到:
图为赵以松在展示他的油画作品《便宜街》。 记者 刘大民 摄
图为《手绘老唐山 一座城市的百年记忆》内页。 记者 李雪松 摄
  还记得老唐山的样子吗?
  “这是唐廷枢、周学熙、成兆才,这是开平煤矿一号井、启新洋灰公司,这是双凤山(今凤凰山)、小山大世界、广东大街(今新华东道)、天桥、长城影剧院,这是杏花村、狗不理、鸿璋照相馆…… ”
  唐山市科技干部进修学院原院长赵以松指着自己的作品津津有味地讲述着。赵以松利用业余时间,用一幅幅铅笔素描,将这些独具唐山本地特色的老人物、老建筑、老街道、老字号,真实生动地一一呈现,用精美的绘画作品清晰地记录下百年老唐山的厚重历史。
  用独特的方式讲述老唐山故事
  一支铅笔,赵以松绘出唐山自1876年至1976年的百年发展史。他把大家对老唐山比较关注的、具有本地特点的一些人和事物,系统、准确、全面地还原出来。每幅作品再加上一段短则十几个字、长则几百字的图片背景介绍,让画作成为一段浓缩的历史,让观者不禁回到从前那个城市风情与厚重历史交织的年代。
  1963年出生的赵以松,是土生土长的老唐山人,小时候一直生活在小山附近。“当时家在财神庙街,每天经天桥去菜市小学上学。现在还能梦到天桥,梦见在天桥顶上火车经过时被浓烟蒸汽熏过的经历。”
  自幼学习绘画的他,对老唐山当时的人物和街景有着超乎常人的痴迷。“我经常跑到自家房顶上看街景,从小就感觉唐山的街景特殊。商街它不是中式传统的建筑风格,而是呈‘欧风东渐’之势。民房则基本是石头砌墙的焦顶平房,独具唐山特色。”这些儿时对老唐山的记忆,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脑海中。
  大学选择理工科的赵以松,绘画创作搁置下来。2000年他因工作需要,又重新拾起了绘画,先后创作了动物物语儿童科普系列、回顾唐山大地震系列、世园会系列和老唐山街景系列等千余幅作品。
  2006年,作为唐山大地震的亲历者,赵以松根据自身经历创作《回眸唐山大地震》连环画时,涉及绘制地震之前的老街景,重新燃起了他的创作念头,就想有机会了一定把老唐山的样子全画出来。2018年,是唐山开埠140周年,赵以松参加了7月24日召开的启动仪式。激动兴奋的他当天便开始创作第一幅画——唐山近代工业和城市奠基人唐廷枢。
  “和别的艺术表现形式不同,我首先追求的就是准确,并通过铅笔素描的形式来讲述老唐山独特的故事。”赵以松每画完一幅作品,就把画作发在朋友圈,反响都特别强烈。有评价画作本身的,更多的人是对老唐山各种回忆。“我们后来逐渐形成一个唐山历史文化群,几乎天天在群里交流。通过对历史的实物、历史的文化图像、历史资料等的考证,开放性地探讨所有关于唐山历史方面的话题。比如淘到一个唐山老字号的旧物件,就一起讨论考证其背后的故事,像店铺旧址的位置、经营情况等信息。”
  开始是出于个人爱好,后来在绘画过程中通过跟大量的唐山历史爱好者的互动,不断推动赵以松的创作热情。自2018年7月份至2021年8月份,历时3年多,他将当时创作的200余幅素描作品结集成册,编成《手绘老唐山 一座城市的百年记忆》,封面用的是他画的一幅《便宜街》的油画。这本画册成了唐山市社区教育读本,受到一众好评。
  赵以松还开通了个人公众号,发布他的手绘老唐山系列作品,期期受到追捧,其中首期作品就获得3.9万的点击量。关注作品的青年群体占很大比重,主要对老唐山的历史好奇、感兴趣。很多年轻人私信他,表示之前不太了解自己城市的历史,通过赵以松的作品,感受到唐山既简单又独特的发展过程,为自己生活在这样的城市之中而感到自豪。
  赵以松介绍,手绘老唐山系列现在还在创作中,目前已经有300余幅。“2025年是唐山建市100周年,争取到时把这些有关老唐山的绘画作品正式出版,作为一名老唐山人献上的贺礼。”
  绘制的过程即是求真相的过程
  “手绘老唐山,如果只是照着原来的老照片重新画一遍,意义不大。最大的意义是,我在绘画创作过程中把建筑细节弄清楚,把历史发展的脉络理顺,绘制的过程就等于是求真相的过程。除了画面要准确外,历史实事、历史人物也要整理清楚。”赵以松在创作过程中,严谨推理和反复论证,保证所绘制的图片能准确还原当时的情景。而这些就需要他通过对大量现存资料的考证,以画出尽量准确还原历史的作品。“虽然老唐山已不存在了,可画出来哪怕有一点细节不对,就会有人说不像。”
  在绘制小山大世界过程中,赵以松把有关唐山那个时代的历史资料几乎都翻遍了。由于唐山大地震等原因,相关的资料保存下来的很少,有关小山大世界的图像仅剩1942年的一张模糊的照片。
  赵以松在根据仅存的照片绘制小山大世界(杏花村一侧)的房檐时,发现东西两个顶檐并不在一条直线上,东侧的楼比西侧的大一些。后来经考证得知,小山大世界东西是有主副楼之分的,于是在画面上作了调整。
  “我画这些除了需要回忆、参照旧照片,还需要充分发挥想象力。”赵以松在绘制过程中,觉得小山大世界总是这一个角度,感觉不够。于是他发挥想象力,并通过参阅各种资料,以及周边朋友的修正,把小山大世界对面一侧也画了出来,也就是狗不理店铺的一侧,这样小山大世界全景就复原出来了。“当然,并不是完全的镜像那么简单,做了许多细节的创作,并把透视也作了相应调整。”
  相较于单一的建筑和人物,赵以松坦言绘制街区的布局图更不容易。“画布局图更需要严谨、准确。虽然布局图看上去就是由一些简单的长方形(房子)和路构成,但每一处房子的位置以及路的走向都要做到准确无误,每个细节都不能画错。”单一的建筑在绘制过程中有一些规律可循,而布局图只能是一点点地去考证、推断。
  他曾对着一张20世纪70年代的唐山航拍照片端详了很长时间,“我没事就拿出了看看,想弄清楚拍的到底是唐山的哪些地方。”等终于清楚了拍摄的区域,把一张不到巴掌大的照片分成局部,把每一部分放大画细,再标注出街名、店名的内容,难度可想而知。
  赵以松介绍,在绘制《老唐山风俗地图》时,有热心网友提出,过去的西司事房应该在西马路的东面,“而我却把它画在了西马路的西面,这我在后续的绘制过程中还要改过来”。 他在画小山大世界门前的广场时,“画一遍就找人求证,位置总不对。于是回来再调整,可以说改了无数遍。”
  就这样,为了手绘一部老唐山,赵以松数年来走访了无数老唐山人,通过直观的照片、实物资料以及老人们的叙述,老唐山的样子在他的笔下逐步清晰起来、鲜活起来。
  每处新唐山都有老唐山的影子
  作为地道的唐山人,赵以松对唐山的热爱溢于言表。“我小时候,家里墙上贴着一张大概是20世纪50年代的世界地图。在这张世界地图上就用文字标注出了我们的城市——唐山,而有些国家还是用数字来标注的,可以想象当时咱们唐山在全国中的地位是多么重要。我手里有份老资料就提出,唐山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国内唯一的工矿区。”
  由简单的怀旧,到对老唐山知识的渴望,随着赵以松对唐山历史研究不断深入,被老唐山所独特的故事所吸引。“由一个广东大街(现新华东道)、沟东大街(现复兴路)、宋谢庄大街、车站路围成的1平方公里的‘唐山方城’,逐渐成为渤海湾一座靓丽的现代化城市,我被唐山市区的不断发展所震撼,同样也希望更多的人去了解它、热爱它。”
  关注历史,是对后来建设者的启发。每处新唐山都有老唐山的影子,城市的发展是有历史传承的。
  赵以松在手绘老唐山系列作品的最后,绘制的是矗立在南湖公园的丹凤朝阳雕塑。配文里写道,“新唐山的规模、经济总量,已是老唐山的十倍、百倍。可在我们的内心最深处,却总是在搜寻那越来越远去的老背影、那越来越模糊的旧图像,因为那是我们的根。我们深知竹子破土后的飞速生长,离不开多年在地下默默钻土的竹笋时代。老唐山恰恰就是今日唐山的竹笋。”
  一座城市,一份情怀,安放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有人遗忘了,有人记在心里,而赵以松选择绘在了纸上。这一幅幅画作传递着的是他浓浓的家乡情,也拨开历史的帷帐,激活城市的记忆,让多年前的老唐山再次展现在我们眼前,述说着唐山的一次次腾飞。
(责编:xiao0119)